
栗子古代與桃、李、杏、棗并稱“五果”,現代更是享有“干果之王”的美譽。其果實肥厚甘美,營養豐富,食時無論生、煮、蒸、炒或用栗粉制成糕點,風味皆佳。中醫學認為,栗子性味甘溫,有養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活血、止血消腫等功效。可用于腎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身倦乏力、口舌生瘡、反胃、吐血便血等癥。
現代醫學認為,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干果品種,能供給人體較多的熱能。栗子中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礦物質,有助于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等疾病。栗子含有核黃素,常食對日久難愈的小兒口瘡和成人口腔潰瘍十分有益。栗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能夠維持牙齒、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對于延緩人體衰老,防病保健強身有很好功效。唐孫思邈謂“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蘇轍詩云“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將栗子的功效和食用栗子的妙處,形象道出,引人遐思。栗子食療,以制粥為佳。
栗肉懷山粥:栗子肉、懷山藥各30克,炒扁豆10克,大棗5枚,大米80克。將諸品共同加水煮粥,熟后加白糖調味,可作早餐或晚餐服食,每日1次。適用于脾胃氣虛,大便溏瀉。
栗粉大棗粥:栗子7枚,去殼后研粉,大棗5枚,大米50克。先將大棗與大米合煮成粥,加入栗粉調勻,再煮片刻即可服食。可用于小兒膝軟無力和夜尿頻多等癥,亦適宜體弱無力之老年人服食。
栗子糊:板栗7~10枚,去殼搗爛,加溫清水適量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服,具有養胃健脾之功效,可治療兒童消化不良性腹瀉。
本文Hash:a3478cbb303776b80507c2346ff5349416766529
聲明:此文由 飛舞九天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163女性網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