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往往沒有合理的解釋,比如在大學宿舍,長時間住在一起的女生來大姨媽的時間通常會集中在一起,但沒有在一起生活之前,大家的經期時間都是不一樣的,難道說月經也會傳染嗎?
月經同步現象是怎么回事?
臨床證實,女性如果長時間在一起,比如母女、姐妹、室友或者同事等,這些人的月經周期在之后會接近同一天開始,這就是人們說的“月經同步”。如果有新的女性加入群體,那么需要四個月左右的時間,新的同步化才能完成。
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孕育門診呂春英主任醫師表示,生活在一起的女性因為作息規律、飲食習慣趨向一致,會慢慢彼此“同化”,經期也會受到影響。
再者,經期趨向一致,跟人體內的一種氣息也有關系,這是一種揮發性微量化學物質,動物和植物身上都會產生,不過人類本身經常忽略或者根本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它是“月經同步”現象的關鍵因素。這種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就是信息素,英譯名稱叫費洛蒙。
麥克林托克效應
月經同步的現象在1971年的時候,就被美國心理學家麥克林托克發現,并且相關研究成功發表在了《自然》期刊上。她在當時設立了一個具體的研究,把來自一所女子大學的135名女生分成了室友組、密友組、隨機組。
半年之后,麥克林對女生的月經來潮日進行分組統計,她發現室友組和密友組的來潮日間隔從之前的7到10天變成了3到7天,而隨機組的間隔時日則是6到14天和5到15天。
經過初步的研究,麥克林認為這種現象和哺乳動物中釋放信息素使得發情同步的現象是類似的,造成這種原因就是信息素在起作用。
這一研究后來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因此月經同步現象之后也被稱為麥克林托克現象。之后人們又進一步發現,姐妹、同事甚至女同性戀者,都存在這樣的趨勢。
那么,起到關鍵作用的信息素,或者說費洛蒙又是什么呢?
信息素的前世今生
信息素又叫外激素,英文名pheromone,英譯費洛蒙。這是一種化學傳遞訊息的激素,信息素這個詞是在1959年,有科學家彼得卡森和馬林路丘共同提出的,它就是用來形容動物利用化學分子傳遞信息的一種溝通方式。
科學家進一步思考,認為動物既然存在信息素,那么人類身上是否也存在信息素呢?到1991年,科學家大衛白林納的團隊才最終發現了人類可能的信息素雄二烯酮與雌四烯醇。
而且,人類的信息素也具備男女性別區別。雄二烯酮是男性身上的,另一種則是女性身上的。不過在此之后,人類對于信息素的是否存在,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
盡管科學家的研究在不斷推進,但是相關數據并不是那么地豐富。不過科學家們還是在樂此不疲的做著相關的研究。
比如在2007年,弗洛里達大學的教授米勒,就以鋼管舞女為研究對象,他經過5300班次的統計發現,鋼管舞女在雌激素最高的排卵期,比月經期的收入高了81%。
米勒教授據此認為,女性處于排卵期時,身上會散發出更旺盛的信息素,由此對男性的觀舞者有更強烈的吸引力。因此,科學家們普遍的認為,月經同步的現象,可能也正是信息素在做起作用。
? ??過科學家據此認為,這種月經同步現象對人類的繁殖不利,因為經期同時來臨,會讓女性之間產生生育競爭,由此會浪費一部分的生育能力。
但是麥克林托克本人則認為,月經同步的現象只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偶爾產生的“副產品”,只是一個巧合而已。
總的來說,圍繞信息素以及由此產生的月經同步現象,相關的爭議一直不斷,有些觀點還完全相反,但截至到現在,任何一方都還沒有提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證據。
女性經期的其他現象
除了月經會同步之外,痛經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傳染”的情況,這不是傳統意義的傳染,而是身體和心理兩方面在起作用,是一種身心性疾病。
人的心理存在不自覺的模仿現象,由此會導致痛經也會跟著模仿,那些容易被心理暗示的女性,更容易被“傳染”上痛經。
所以,那些身體明明沒有疾病卻出現痛經的女性,很多時候都是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婦科醫生往往會對她們進行一些好的心理暗示,比如說不要過度在意月經、放松身心以及注意保暖等。
除此之外,還有極少部分女性在夏天的時候月經會消失不來,這在臨床上被稱為“歇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時候也是心理引起的,所以不會給身體帶來影響。
此外,夏天天氣熱,女性胃口不好影響食欲的話,會導致消耗大而吸收少,由此容易產生營養不良,進一步也會影響月經的規律。
所以對女性來說,保持身體的合理健康,才是月經規律的前提條件。此外,如果是心理因素導致的月經問題,可以適當的給自己一些好的心理暗示,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本文Hash:5225121c77b2c0ac401fa94b848d48d2132e3d2a
聲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163女性網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