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覺得自己患有強迫癥,因為在晚上睡覺前不管是否有尿意,都一定要上一次廁所才能睡著,否則就會渾身不自在,甚至會因此失眠睡不著,這個習慣已經有十多年了,一直都改不掉。
她的丈夫總說她是患了強迫癥,是一種病。曾經,陳女士也試過強迫自己不上廁所就睡覺,但是每次都以失眠而失敗了。
后來,她干脆就不去糾正這個習慣了,反正總比失眠睡不著好,但是她心里總有一個疑問,睡前一定要上廁所,是強迫癥嗎?


睡前上廁所,是強迫癥嗎?
相信像陳女士一樣每天晚上睡前都要上廁所的人有不少,這屬于強迫癥嗎?其實,睡前上廁所并不屬于強迫癥,它主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睡前上廁所是人類在長期被訓練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當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父母為了孩子在夜里不尿床,往往會訓練孩子在睡前上廁所。隨著長期無數次的訓練,睡前上廁所這個意識就會變成一種心理需求,成為一種長期的習慣。
此外,精神因素也容易導致睡前上廁所,通常排尿量并不多,比如容易失眠的人由于入睡比較困難,精神壓力較大,導致膀胱稍有一點尿意就要上廁所。
總之,在正常情況下,睡前上廁所并不會影響生活和工作,只是多去一趟廁所的小事,也不會對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因此睡前上廁所并不屬于強迫癥的范疇。
反復確認關門是強迫癥嗎?
強迫癥的全名叫做強迫性精神官能癥,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很多人將強迫癥稱為“心理癌癥”,因為強迫癥確實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影響。
強迫癥是一種會反復出現強迫觀念以及強迫動作的神經強迫癥性障礙,患者通常會表現得非常苦惱但又無能為力,給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明明已經關了門,但是仍然會反復確認是否有關門,其實這就是強迫癥的表現之一。

強迫癥到底是矯情還是病?
強迫癥的發病因素比較復雜,基因、大腦、個性、壓力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強迫癥的發生。
很多人認為強迫癥就是矯情,其實得強迫癥并不是矯情,強迫癥屬于一種綜合疾病,被歸類為神經癥類的疾病,但是和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有很大的不同。
強迫癥不是一種罕見病,大約每100人中就有3人患有強迫癥或曾經患過強迫癥。強迫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糾纏”和“重復”,“糾纏”是指的是同一個念頭或想法在腦中不斷出現,明明知道沒有必要或過分,但仍然揮之不去。“重復”就是患者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反復做同一件事,導致付出和達到的效果遠不成比例。
其實,得了強迫癥也不用過于擔心,通過積極治療,70%~80%的強迫癥患者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能夠達到臨床痊愈。
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中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個性化、無創的腦回路治療方法,具有治療個體某些行為以及相關癥狀的潛力。
此外,強迫癥還可以采用心理療法,在臨床上通常用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和森田療法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行為治療 ,簡單來說就是以毒攻毒,簡單粗暴,包括了思維阻斷療法和暴露反應預防療法。
思維阻斷法就是當患者出現強迫思維或行為時,就用另一個患者更加討厭的刺激來打斷強迫;暴露反應預防就是強制不讓患者做這種行為,從而起到控制強迫癥狀的作用。

強迫癥狀不等于強迫癥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患有強迫癥,其實強迫癥狀并不等于強迫癥,對自己的強迫意識或行為徒勞地抵制才叫做強迫癥,也就是說強迫癥患者雖然很想擺脫,但是又無能為力。
因此,如果只是習慣做一些其他人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但是自己覺得很享受,那就不屬于強迫癥。
那么,強迫癥的主要癥狀有哪些呢?強迫癥通常可以分為4大類,可以通過這幾類強迫癥的表現來初步判斷是否為強迫癥:
擔心類: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上;反復檢查電器有沒有關閉;沒看天氣預報不出門等;
儀式類:走路不能踩磚縫;強迫計數;所有東西都要嚴格分類放;食物的形狀切的不好就不吃;只穿某種顏色的衣服等;
過度潔癖類:反復洗手;極度怕臟;反復打掃衛生等;
完美類:發信息一定要逐字逐句反復斟酌;有一點點瑕疵的東西就不用;做飯必須嚴格按照精確的配料比例等。

其實,在生活中不少的強迫癥患者,比如有的強迫癥患者會給自己安排一整套的鎖門儀式,一定要用鑰匙向右轉兩圈,然后摁三次門把手,再用力推一下門,最后告訴自己門鎖好了,如果這個儀式中少了一個環節,他就會認為門沒有鎖好。
也有強迫癥患者看到擺放沒有順序的東西會感到焦躁,直到擺放得整整齊齊、一點也不能有偏差才滿意,否則就會一直糾結于這件事,如下圖:

強迫癥會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強迫癥并不是因為矯情,而是一種疾病,嚴重時需要進行治療,以免引起更大的心理問題。
本文Hash:cc6baa9d056854d76cec57cda6fde7bda5e5a8d3
聲明:此文由 163lady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163女性網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