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頭孢配酒,說走就走”這句話,對于這句話的真實程度大部分公眾也是深信不疑。但隨著這個說法的流傳,部分人卻提出了質疑:
微博知名博主“返樸”曾在微博發表言論,稱“頭孢就酒,喝了就走,是假的”:

“科學公園”官博也曾發文《吃了頭孢后喝酒會有生命危險嗎?》,表示這幾乎就是完全缺乏證據支持的民間傳言。

對此,不少網友用親身經歷告訴了大家,這句話真的不是在“鬧著玩”:
@想要上榜的阿紫:哎……想起我之前拔智齒連著吃了三天甲硝銼,隔了一天半喝了一杯紅酒,當晚送去醫院醫生就給我爹媽發了個病危通知……
@是小何呀:去年拔了智齒吃了替硝唑,之后喝了兩瓶日本清酒,結果被送去醫院搶救,差點沒搶救過來,真的很驚險!
大家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嗎?或者身邊有發生過類似的事嗎?
一、為什么頭孢不能配酒?
喝酒后服藥應當謹慎,尤其要避免出現不良反應,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頭孢配酒,說走就走“的概率小之又小,但真能掉以輕心嗎?頭孢配酒引起的雙硫侖反應可是不容小覷的!
喝酒后服用頭孢后,容易影響體內酒精的正常代謝,更甚會造成酒精代謝產物乙醛在體內積蓄,繼而引起人體呼吸、消化和神經、循環等系統出現不良反應。
這些不良反應輕則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頭暈心悸、出汗等;重則會有呼吸抑制、血壓下降、心梗、心衰乃至休克的危險、這就是所謂的雙硫侖反應。

生活中有些人嘗試過用頭孢配酒,但是身體并沒有產生任何不良反應,這又如何解釋呢?
其實頭孢配酒會產生雙硫侖反應,主要在于頭孢類藥物含有“四氮唑”的結構,該結構能夠抑制乙醛脫氫酶并使乙醛積蓄在體內。
而部分人飲酒后,服用頭孢并沒有產生不適反應,主要因為并不是所有頭孢類藥物都含有“四氮唑”的結構,比如頭孢匹林、頭孢噻吩以及頭孢羥氨芐等,并且臨床實驗中也不是所有頭孢類藥物都存在雙硫侖樣反應。盡管如此,為了安全起見,飲酒后還是不要服用頭孢類藥物為好。
二、不只是頭孢,這些藥物配酒也會中毒
常常可以聽到“酒后不吃藥,吃藥不喝酒”這一至理名言,其實除了頭孢不能配酒以外,還有五大類藥物也容易和酒精發生反應并有致命性。
安眠藥+酒=一條人命
常見的安眠藥包括地西泮片、苯巴比妥以及氯氮卓片等,這類安眠藥物可以抑制大腦,但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卻會被人體快速吸收,而代謝速率卻會減緩,導致藥物成分在血液中濃度短期內驟增。
此時大腦中樞經過酒精先興奮而后與安眠藥雙重抑制作用下就會出現困倦、暈眩等不是,嚴重時會昏迷、呼吸衰竭、休克,乃至致死。

止痛藥+酒=消化道出血
包括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等止痛藥物,會刺激和損傷胃腸粘膜,加之酒精也會損傷胃腸健康,兩者共同作用下會加重胃腸損傷的情況,直接導致胃炎、胃潰瘍以及胃出血等。
降壓藥+ 酒=低血壓休克
降壓藥以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氨氯地平等較為常見,服用這類降壓藥后再飲酒,很可能造成血管舒張,繼而出現低血壓重則,嚴重時還會引起休克癥狀,或危及生命。
降糖藥+酒=低血糖休克
酒精很容易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對于糖友來說如果服用降糖藥期間飲酒,那么就很容易因為胰島素分泌增加,而引起低血糖的問題。并且糖友醉酒后的心慌、出汗等表現,很容易和低血糖癥狀混淆,若不及時處理則會引發低血糖休克問題。
另外尤其要注意二甲雙胍這類降糖藥與酒精混用,很容易引發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容易增加患者體內乳酸性酸中毒的風險。

感冒藥+酒=肝衰竭
目前感冒藥中大多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這一成分,可以緩解頭痛病治療感冒癥狀,但是對乙酰氨基酚在體內轉化時,會產生一種有毒代謝物,通常需要體內還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護因子與其結合才能削弱其毒性。
但是服用感冒藥后若飲酒則會消耗體內谷胱甘肽,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物的毒性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會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
三、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雙硫侖反應嗎?
每逢聚餐、聚會等場合總是少不了“喝一杯”,如果此時正在服藥,有什么辦法可以避免雙硫侖反應嗎?
其實最有效且直接的辦法,就是服藥期間滴酒不沾,特別是所服用藥物的說明書上,已經明確寫明“服藥期間不宜飲酒”等字樣的時候,那就不要再喝酒了。

假若藥品說明書上,并沒有寫明服藥期間能否飲酒,那么對藥物的說明書內容拿不準的情況下,可以咨詢醫生或藥師等專業人士的意見,這樣會安全一些。
不過聚會聚餐的時候難免需要和人碰杯,那么該怎么辦呢?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藥物在體內代謝需要時間,如果先吃了頭孢類的藥物,那么建議用藥六到七天后才能喝酒,這樣可以保證體內藥物已經全被代謝了;若是先飲酒了,那么也要在三天后才能吃頭孢類藥物,這樣可以保證體內酒精已經被代謝了。

中國人的餐桌上總是離不開酒,喝酒可以活躍氣氛可以拉近人際關系,但是一定要牢記“喝酒不吃藥,吃藥不喝酒”這十字箴言,每年因喝酒配藥,而進醫院的案例屢見不鮮,為了健康還是不要這樣做!
本文Hash:b388f5a9a7e3b1ae75f26b1638ecb433656fdc00
聲明:此文由 163lady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163女性網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